穴位知识 | 十二经脉手阳明大肠经之天鼎穴
温馨提示
本栏目意在为大家介绍人体穴位的基础常识,让大家对它们有个基本的认识,对各个穴位在艾灸、拔罐、刮痧等外治疗法的应用上有一点简单的了解。很多穴位针刺治疗风险很高,非针灸专业人士,切勿自己进行针刺操作!
十二经脉之手阳明大肠经
经脉循行
本经自食指桡侧端(商阳)起始,沿食指桡侧上行,出走于两骨(第一、二掌骨)之间,进入两筋(伸拇长、短肌腱)之中(阳溪),沿着前臂桡侧,向上进入肘弯外侧(曲池),再沿上臂后边外侧上行,至肩部(肩髃),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,然后向前进入锁骨上窝,联络肺脏,向下贯穿膈肌,入属大肠。它的支脉,从锁骨上窝走向颈部,通过面颊,进入下齿中,回过来挟着口唇两旁,在人中处左右交叉,上挟鼻孔两旁(迎香)。脉气由此与足阳明胃经相接。
主治概要
本经腧穴主治腹痛,肠鸣,泄泻,便秘,痢疾,咽喉肿痛,齿病,鼻流清涕或出血,本经循行部位疼痛,热肿或寒冷等。
手阳明大肠经本经腧穴
天鼎
【出处】《针灸甲乙经》:天鼎,在颈缺盆上,直扶突,气舍后一寸五分。
【定位】在胸锁乳突肌后缘,扶突穴直下1寸。扶突穴在喉结旁约3寸,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。
【主治】
1.暴喑气哽、咽喉肿痛、吞咽困难等咽喉病症;
2.瘰疬,瘿气。
【应用】
天鼎穴有利咽喉,清肺气的功效,用于治疗暴喑气梗、咽喉肿痛、扁桃体炎、咳嗽、上肢麻木、失语、瘰疬、瘿气等。
配伍应用:
暴喑:天鼎、合谷、间使(《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》)。
喉痹哽噎,咽肿不得消,食饮不下:天鼎、气舍、膈俞(《备急千金要方》)。
瘿气:天鼎、臑会、合谷、足三里、天突、天容(《针灸学讲义》)。
失音嗫嚅:天鼎、间使。
用中指指腹按摩天鼎,每次1~3分钟,对咽喉和耳部有很好的保养作用,能缓解咽喉肿痛,预防听力减退。特别注意:因为天鼎穴位接近气管,因此不可用力过度。
艾灸方法:艾炷灸3~5壮,或艾条灸5~10分钟。
【文献】
《针灸甲乙经》:暴喑气哽,喉痹咽痛不得息,食饮不下,天鼎主之。
《针灸大成》:主暴喑气梗,喉痹嗌肿,不得息,饮食不下,喉中鸣。
《备急千金要方》:天鼎、气舍、膈俞,主喉痹哽噎咽肿不得消,食饮不下。
《百症赋》:天鼎间使,失音嗫嚅而休迟。
*穴位图片来自紫图图书出品《图解黄帝内经》
封面|八岁
编辑|云少